编者按: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日前参加了北大经济学院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与改革开放同行”论坛,并在主题论坛八:扶贫攻坚与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上发表了讲话。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未来真正体现我国发展水平的是乡村建设。为了更好的阐述未来我国乡村的智慧建设,中能网将韩晓平的演讲内容分为上下两部,本期为您带来前半部分,后续更有精彩内容为您呈现!

非常感谢北大章政和张鹏飞两位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扶贫攻坚与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问题的认识。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是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点,我们搞”一带一路”我们投入很多精力、很多钱,真正的巨大市场我们却忽略了,这是未来能够支撑中国经济30年持续发展的最大空间。改革开放40年,我们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建设,未来能够真正激发中国经济活力的实际上在乡村振兴。看一个国家是不是现代化,不是看它的城市,而是看它的乡村。所以,真正要走向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国家的标准是要把乡村的问题解决好。

对城市化的认识我今年8月份去崇礼参加《财经》杂志的论坛,房地产大鳄任志强、小城镇发展中心的李铁、《财经》杂志的总编王博明有一个论坛,当时他们吵的很厉害,我听了以后,我的想法是有很多的认识我们必须要改变了,特别是对城市化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要搞城市化?城市化到底怎么来的?当你处于的时代发生变化的时候,你所追求的城市化,它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讲到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17.9%,到现在是58.5%,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发展到8.1亿,城市的数量从193个发展到今天的657个,很有成效。到今年年初我们是13.9亿人口,农村人口仍有5.73亿。这5.73亿按照一个农村家庭大概在2.7到2.8人计算,算下来是2亿个家庭。他们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人口14.5亿,仍有4.35亿人。也有观点完全不同,有些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追求这么高的目标。

这里主要的原因是,全世界只有我们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标准是以户口所在地来判断的。很多发达国家,比如说欧洲、日本、美国,你会发现在乡村住的人也早已实现了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判断在未来会有非常大的变化,李铁和任志强预计将来还有3亿人进入城市、城镇,这个想法其实是比较难做的,因为中间走了一个弯路,我们走了一个叫做”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碰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在山东调研碰到这样的问题,地方政府利用新型城镇化把农村农民的房子全给拆掉了,把土地拿去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给农民盖了六层楼,老头老太太住六楼没有电梯,7层楼的建筑才有电梯,遭到农民群众极大的不满,把农村的乡情、乡愁文化彻底打掉了,带来了非常多的矛盾。

1

仇保兴:中国城镇化率65%到顶这是我们中国的城市化率趋势,我们做了一个研究,我们认为到65%就行了。原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认为不可能超过65%。到2030年中国农村人口还有5亿多,城市人口9.4亿多。这个数据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会带来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现在的新技术发展需要一个想象的空间,需要一个发展应用的空间,但是在城市里面,现在很多的新技术没有应用场景和空间,包括各种各样分布式能源技术、智能驾驶和智能飞行、智能电动工具、智能农业等等,很多颠覆未来的技术是没有空间发展的。我们城市跟西方不一样,人口高度密集,在北京根本不可能尝试发展无人驾驶汽车,更不可能发展人工智能飞行,完全不具备条件;也没有条件发展分布式光伏,相应的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储能技术都缺乏应用场景。仇保兴部长讲了中国的城市病由于城市化发展速度太快,我们30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个时代,走完了美国100年,英国200年的路。我们城市常住人口现在是57%,已经相当于城镇化的晚年了。人家到57%的时候已经到了城镇化的末期了,但是我们现在还要去追求更极端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在思维方式出来问题,工业化给我们形成了非常强力的工业思维,而这个工业思维今天又严重的束缚了我们思维。当人类文明进入到信息时代的时候,我们依然沿着工业思维去考虑未来的问题。

他举了一个例子,浙江的现状60%的人居住在城市,40%在农村,40%住在农村的人只有35%是农民,也就是说真正的农民只有14%。他这个估计数字还是高了,根据我们的调研,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我到我自己的老家去,江苏高邮是鱼米之乡,问了半天说谁是农民,谁也说不清谁算农民,农田都包给种粮大户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老人都干不动农活了。后来有个种粮大户到北京,我请他们吃饭,他说种了上万亩地,我说你一定是种地的高手了,他说我根本不会种地,他说我什么时候该下什么种子,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上什么肥、打什么药全会有人告诉我,都是农技站告诉我。农村都是老人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做生意了,老人也干不动农活儿了,把地租给种粮大户是唯一的选择。我们总认为中国农村社会仍很落后,其实并非如此,农民学习的能力非常强。江苏还算比较落后,在江苏要从农民手中租下成千上万亩耕地是非常不容易。在东北、在西北几万亩都有可能。都是公司化运作,他说我公司也没几个人,实际上是个专业化组织者,很多工作是现雇人干,这个形式与发达国家已经非常相似了。我80年代末去美国的时候,住在旧金山城里,我的楼下住了几个墨西哥人他们一天到晚开派对,吵的人没法睡,过几天没人了,过几天又回来了,我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他说是农民,墨西哥人在旧金山城里住,一接到活大家开着车一块下乡干农活去了,活干完了拿着钱又回来了,今天摘草莓、明天摘樱桃,他们的情况与今天中国农业已经非常相近了。

美国在城市化高峰之后,出现了一个逆城市化的现象,有钱人和中产阶级回迁到郊区,使城市人口的密度迅速下降,带来了今天一系列的问题,城市荒芜,犯罪激增,不交税的人住在城里拿政府补贴,交税的人搬到郊区去住,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没有办法合理安排,公共汽车都没有办法运行,这个问题现在已经非常大的困扰着美国社会的发展。

美国走的错路,我们也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再走一遍。仇部长举了一个例子说阿里巴巴上市了,2000多亿美元的市值,10%是团队,1000多人成为千万富翁,其中700多人想自主创业。杭州市政府急了,这700多个人都离开杭州创业,损失就大了。市长就去征求仇部长意见,他说很简单,在阿里总部附近找山清水秀的地方搞几个小镇,全都搞成孵化器,把流失的人才截留下来。前几年,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安排陈元会长和厉以宁教授去看,小镇发展的非常好,说是小镇,其实就是功能化的美丽乡村。

城市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这件事情带来了一个巨大想象的空间:小镇应该怎么发展?”第四代小镇脱离建制镇,相当于一个新形态孵化器,能满足创业者所有的需求,有较便宜的房子,非常好的创业配套设施,营造一种创新空间”,而这种创新空间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人聚集在一起,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大家共同交流的氛围。先在城市的周围开始进行扩散,再在环境好的地方发展,最后进行特色聚集,不断扩散。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我们在工业化时代讲”规模效益”,需要规模经济,只有上规模才有经济性,形成金字塔结构。我们的电厂越来越大,我们的工厂越建越大,我们的城市也越来越大,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就是社会的大生产、大分工、大市场,社会要人口大集中,分工细化,同时能源、信息、交通、居住、金融、教育、医疗要进行大配套,这就是工业时代。

但是我们今天到了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向扁平化发展。5G明年出来以后,很多东西会发生根本性变化,4G已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G打电话,2G发短信,3G收邮件,4G玩微信,5G会带来哪些颠覆?几乎难以想象。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将完全颠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

前不久,我有个朋友,他在山东,他要动前列腺的手术,我说你到北京来吧,北大医院有最好的泌尿科专家,他说不用了,他说前列腺的手术现在都是机器人给做,他说他们那里的机器人跟北京的机器人是一回事,背后都是一个数据库,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一个变化,包括教育、医疗,信息化发展了以后,会有很多的改变。

70年代,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在欧洲出版,叫《增长的极限》,那本书所有提出的问题就像给中国今天写的,碰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治安问题、人的心理压力,其实都是一模一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后来也就随着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欧洲70年代出现的一些重大的模式转型,逐渐的发展中解决了。不能说美国彻底解决了,他们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

信息时代和工业时代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扁平化,互联网是扁平化的,我们的能源是扁平化的,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形态都可能出现扁平化的新的形式。今天我们在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我们讲到被动式能源建筑一体化,建筑、能源、交通、信息、金融、生态都在相互整合,使人们不再依赖于大型的电网进行能源的保障,能源自给自足,节能建筑不再需要大的热力管网进行供暖保障。这就使人们分散居住仍然可以过得非常的舒适。同时5G技术支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高效,实现了一种去中心化的新的模式。日本人买了我们很多无人驾驶的小巴,买去是给农村的那些老人服务,因为他们没有人去开车了,就依靠人工智能。他也跟我们一样,在城市里面无人驾驶车也不敢随便开,但是农村道路上没有那么多车辆,是比较好放开的,而日本农村的公共服务找专人开车成本很高,无人驾驶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反而是带动这个技术的发展,给这个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应用场景。

分布式能源和现在智慧农业,智能耕种、智能养殖进行了有机融合,出现了一种新的一体化融合趋势。还有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使金融也实现去中心化,未来不再需要银行这种体系,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其实这些技术应该说都是都可以用了,我们现在很需要承载这些技术的空间,农村城市二元化差别反而为我们带来的应用的空间。

城市并不是最宜居的地方,我们想想人类的历史,绝大多数人类的绝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乡村里,生活在城市也就一二百年的时间,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人来说,城市化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城市并不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不协调。在工业化时代财富爆发的时候,人们会去追求城市生活,心情一旦平静下来,西方发达国家给我们的榜样都是人们追求更平和的生活,更加健康的生活,更加和谐的生活,反而乡村成为一种向往,关键的是社会需要在乡村提供与城市一样的现代化便利。

如何认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我们再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二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和生态环境不平衡不充分等等这些问题。有一个笑话,但其实也有些道理,有一个中央媒体的编辑跟我讲,说现在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什么?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智慧与各级政府官员智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工作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刚刚李景明秘书长讲的政策不协调的问题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而在能源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结构性的矛盾、安全的矛盾、普惠的矛盾、生态环境的矛盾、关键技术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我们也需要寻求一些新的解决办法,但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就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是不能成功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发现很多的问题,我们想解决它,思路不变劳而无功。连续40年,一号文件都是农村的问题,但是三农的问题到今天都没有解决好。

刚才讲到能源与环境生态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讲了蓝天保卫战,今年11至12月京津冀出现严重的雾霾。去年同时期空气质量非常好,已经让大家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今年却出现了反弹。三大战役,第一个是防范金融风险,刚才李景明秘书长讲到去补贴问题,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去补贴化,成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首当其冲。有关部门一看欠了一千多个亿,窟窿越来越大,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就不再补贴了,一刀切,结果造成的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风险。我们有好几十个上市的光伏企业,你一刀切他们的股票暴跌,市值马上缩水,面临的问题是借银行的钱,还不上了。原来我的市值100亿可以向银行借50亿、60亿,现在市值剩30亿了,原来借的50亿、60亿怎么办?银行开始逼他们还款,马上就能把他们逼死,他们死了欠的钱也还不上了,就业和税收也都没有了,反而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第二个攻坚战是扶贫,也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到底怎么扶贫?王岐山同志建议精准扶贫,光伏在精准扶贫中起了比较好的作用;第三个是蓝天保卫战,这次应该说失守了,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政策长期以来是由利益集团来推动的,这也无可厚非,和全世界都一样,美国也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为什么是利益集团驱动呢?在这个社会上有主导、有话语权的既得利益者去驱动政府政策的制定,在解决民众需求时尽可能增加自身的利益份额。

蓝天保卫战失守宜煤则煤我们有国家电网、有五大发电公司,大家就推动”以电代煤”,老百姓多用电自己就可以多发电多挣钱,宜电则电成为国家一个重要的政策;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又有一堆的城燃公司,大家都说要发展”以气代煤”,各级政府的补贴就可以更多的流入自己的行业,宜气则气。去年出现了一些地方的电、气供应没有跟上煤改的进度,其实也是非常有限的地方出了一些问题,并不是非常普遍。但媒体夸大了矛盾,这背后还有其他的利益集团也跟着夸大问题,最积极的是煤炭,煤炭利益的悠关者拼命夸大,说你上气不接下气。背后还有地方政府,因为地方政府在能源结构调整的时候,要拿出真金白银来补贴,中央补一部分、省里补一部分、市里补一部分,北京区里还要补一部分。现在有些地方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加上政府养的人太多,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当然他们希望尽可能少补不补,也跟着放大问题。有意思地是,天然气既得利益集团也跟着放大矛盾,希望借此提高气价,故意制造一些紧张。

恰恰由于调研不够,制定政策的部门也没有时间出去跑,他们一直忙着发文件,发完以后也不知道执行的结果怎么样。在今年6月13号国务院常务会上出台了”宜气则气、宜电则宜、宜煤则煤、宜热则热”。我们为了”蓝天保卫战”要替代煤炭,如果”宜煤则煤”我们还折腾煤改气、煤改电干什么?我们中国人的文字确实很精炼,但也往往意思非常模糊。宜煤则煤标准是什么?怎么就宜?怎么就不宜?没个标准,以前都在烧煤,谁不宜烧煤?这个口子一开就不好办了,很多地方又开始烧煤,既然是宜煤则煤了就继续烧吧。通了气人家也不烧气,贵啊。

政府制定政策非常需要定力,根据过去情况看,消费者对于新技术新能源要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第一年一定是农民原来房子怎么供暖现在怎么供,传统供多大面积现在供多大,肯定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的农民是非常有智慧的,非常聪明,他们很快就会调整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去看过一些地方,人家到第二年该封窗封窗,该往墙上贴泥保温就贴泥,房子里面供暖该隔开的房间隔开,管子上该装分控阀的装阀。儿子媳妇不回来的那间房,暖气先关掉;老头老太太住的房间,保暖做好一点。用壁挂炉带上热水炕,用气量和费用就慢慢变得可以接受了。日本人够有钱的吧,他们冬季很多用煤油炉采暖,全家下班放学回来,挤在吃饭的房间里做饭吃饭做作业,只用一个煤油炉。晚上将煤油炉拿到一间睡房里,父母带着子女挤在一个房间睡觉。所以,能源结构转型一定带来生活模式的改变,大家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政策决不能朝令夕改变来变去,需要定力。

煤炭反弹威胁应对气候承诺现在正在波兰开气候大会,解振华部长在那儿讲话。在美国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议”之后,全世界对我们抱有极大的期望。其实我们今年也是挺难堪的,从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我们的煤炭一直在下降,温室气体随之下降,世界一片喝彩。但到2017年煤炭出现了反弹,反弹的幅度不算太大,0.4%。但今年上半年反弹了3%。1-11月份,原煤产量32.1亿吨,同比增长5.4%,全年二氧化碳开始大幅度反弹没有悬念。美国虽然退出巴黎协议,排放却在持续下降,我们坚持减排,排放却在增加,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2

天然气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天然气的问题要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国家有规划,规划到2020年到消费3600-4167亿立方米,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必须保证15-17%的增速,去年也就是16%多一点的增速,没有比规划更快。所以根本的问题是典型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背后是改革长期滞后,油气垄断没有被打破。从另一方面来说,天然气也不应该干采暖的事儿,尽管美国、欧洲都这么做,用天然气供暖,但这种利用在使用上是很笨的办法,天然气这种优质能源用来采暖,是对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冬季采暖,需要建设储气库,非常不经济;天然气燃烧也会来了空气污染,也会形成温室气体排放。

在美国,他的房子很大,节能系数是在70-80年代才提高,受技术局限节能效率还不够,加之天然气便宜,所以能耗非常高;欧洲很多老房子,没有办法进行重大节能改造,面临类似问题。而我们中国城镇化进程,总有一天面临给农民重新盖一遍房子的问题,在盖房子过程中,我们在建筑节能中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如果建筑节能做好了,天然气和电就都不需要大幅度用在采暖上。恒有源的徐总发展热泵是提高了效率,一度电变成三度、四度电的热,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我们必须要清楚,这是阶段性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3

电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现在很多人担心我们的经济出现大问题,说经济增长很低,甚至负增长,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电力数据不支持这种说法。我们现在感觉到的问题,更大程度上是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由于经济转型了,传统经济面临的压力很大。我们全社会总的用电量数据,二产的用电和工业用电、三产、居民用电增长都高于去年的水平。今年1-11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6.9%,去年只有6.5%的增速,也就是说整体经济,无论二产、三产,我们的增速还是保持较快增速。对于整体经济来说,不应该因为贸易战而太多的担心。如果有影响,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搞的有问题。

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能源事业持续进步中国的能源事业在改革开放40年中,增长是很快的,发展也是很不错,都翻了很多番。我们的电量增加了21.35倍,全球增加3.1倍;人均电量我们增加了15倍,全球增加了1.8倍;我们的总能耗增加了7.31倍,全球增加了2倍;我们人均能源消费增加5.2倍,全球1.2倍。我们短板主要集中在油和气上,油气的短板主要由于改革滞后,一个是油气安全,一个是增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其他方面都是很不错的,尤其电力工业发展非常不错。

6

以煤为主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最多我们的能源结构,煤炭比重比太大,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最多。我们占全球排放的27.61%,美国、欧盟加起来只有25.8%。现在特朗普退出了《巴黎协议》,给我们减轻了压力,并不是说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依然是没有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太多的难题,而且我们未来的发展,这个问题如果不找到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解决方法,压力会越来越大,这样路径是做不下去的,中国能源结构必须转型。

7

三农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刚才,专家都讲了三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北京昌平的山上,有一个沙峪村,老百姓的土话叫”不老屯”,说那个村里的水特别好,那地方的人都长寿。但村子在山边上,有山体滑坡的危险,城市里有个开发商很想利用那儿搞个养生健康,他们就主动给农民盖了房子,每户200平,盖完以后,农民看房子很好,连排别墅,二层楼。农民问这房子采暖怎么办?企业说两个办法,要么烧煤,要么烧气。北京市燃煤集中供暖24块钱一平米,燃气30块钱一平米。开发商说我房子盖完了,都送给你们了,我没有理由再付采暖费了,农民说我们承受不了,200平米6000块钱,到哪儿挣这钱去,没法解决这事儿。

后来北京市住建委节能处想尝试一下农村的超低能耗建筑,给他们改造补贴了一部分资金。改成超低能耗每平米投入算下来1300块钱,北京市根据政策补贴了1000块钱。经过核算,如果规模化改造,每平米加800块钱,建筑节能效率达到92%。这房子不需要用任何能源采暖,不用电、不用气、不用煤、也不用集中供热,什么都不用,就靠房屋自身的保温,靠照进来的太阳光和家用电器产生的热量,一年四季保持恒温,冬天最低的温度不低过18度,最高会达到20几度。墙体上做了保温,脚下地面和天花板都做了保温,门窗采用多层的保温门窗。也出现些新问题,因为密闭太好屋子里面并不舒服,结果政府在造价里面给他们定了一个新风机,中国没有人做节能新风机,就买了德国产品,把屋里的热空气抽出来,把外头新鲜的冷空气换入室内,因为这是在昌平山上,温度比我们城里要低好几度。采用对置换热,把热能充分回收,交换的温度差只有1℃,用这种办法解决了超低能耗的采暖。

如果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中国乡村振兴,每户100平米需要8万元,这笔账有的算,这钱怎么解决?先从郊区开始,以前是”城外的人想进来”,现在是”城里的人想出去”。在郊区为城里人,特别是为喜欢生活在郊外的老人们提供一个长租房,利用农民的宅基地流转。北方地区平均每个农户有3分宅基地,约198平米,三层可建至少3套100平米的楼房,超低能耗建筑的建安成本在3000-3500元/平米,总造价在100万左右。农民可以出租1-2套,长租或短租,可用租金偿还贷款。农民的土地流转政策,特别是宅基地的流转,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可能的解决问题的空间。

进一步,如果我们把每个建筑按照新的技术构建,大致上可以在100多平米建筑屋顶上装15个千瓦的光伏发电。两亿个农村家庭,户籍已迁入城市仍在农村拥有的祖宅约7000万座,农村各种集体建筑约3000万个屋顶,合计3亿个屋顶。这些屋顶能够装机45亿千瓦,到10月份全国装机17.65亿千瓦,这是我们目前装机的2.5倍。按照我们国家光伏平均1200个利用小时,可以发5.4万亿度电,2017年全国发电量6.4万亿度电,可以节省16.7亿吨的标煤,超过23.4亿吨原煤,减少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些电能一方面可以支撑整个三农的就地现代化,也实现美丽乡村对未来各种新技术新经济新发展的承载,完全不会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改革开放取决经济基础进步我们在研究能源史的时候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和我们以往的判断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在讲改革开放,今天我们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当时做这出个决定很重要,彻底改变中国。不过回过头来发现,我们研究能源问题的时候,有一些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改革开放它仅仅是顺应了当时中国经济基础发生的变化。经济基础发生了什么变化呢?1959年中国发现大庆开采石油,后来我们又有了胜利、辽河、大港、华北、中原等一系列的油田被开采。80年代我们在改革开放高峰期的时候,一年出口3500万吨石油,在油价比较高的时候出口石油换回大量外汇,因此就有了国际支付能力。这是人家到你这儿投资的先决条件,如果完全没有外汇支付,没有一个国家的企业会来。

从60年代起,中国已经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成套石油化工设备。在1963年一次,我们从十几个西方国家引进了炼化厂、化肥厂、化纤厂;到70年代先后两次重大的引进,都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是因为我们出口石油有了钱,才能引进这些设备。当时无论南方、北方的农民都要种棉花,两亩粮一亩棉,不种棉花你穿什么?有了化纤,种植棉花的土地就可以转种粮食,实现了种植面积的增加。

包产到户,公粮能不能收上来?收不上来城市里七千多万人吃什么?因为有了石油出口就可以用外汇买粮食,你就敢包产到户了。有了化肥粮食就能增产,在农村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劳动力,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分了田怎么增产?一定是一些家庭承包增产,另一些家庭承包减产。但有化肥就能让大家都增产,在这一期间化肥的供应量持续增加,保证了包产到户后粮食产量的上升。认为包产到户就能使中国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其实是个误区,它可能有一点作用,对调动农民积极性调动有些作用,但是真正起到作用的还是技术进步,是化肥,还是减少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的种植。这也就解释了一个困扰世界的问题,在全世界所有农业搞的好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是靠包产到户实现的,全部都走了合作化道路,包括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