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海油发布2016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调低资本开支和产量目标。2016年,中海油净产量目标为4.7至4.85亿桶油当量,比2015年的预计净产量(4.95亿桶)下调了2%-5%。

在油价不断走低的情况下,全球石油生产商都面临寒冬。特别是中东地区,随着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石油战开打,石油市场的洗牌潮更加惨烈。尼日利亚、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OPEC成员国已经因为油价下跌面临财政危机。但是,无论本国情况有多糟糕,没有一个石油出口国真正意义上减产调节市场供需平衡,即使连经济与财政已经近乎崩溃俄罗斯也坚决增产。据路透此前报道,俄罗斯很多石油生产商如今是亏损经营。

与其相比,中海油的表现显得保守的多。当然,根据市场情况调节供需无可厚非。但是,当其他竞争对手都赌上家底,争夺市场的时候,中海油宣布减产也等于是退出了市场争夺战。如今,判断中海油的判断是对是错还为时过早。因为,在眼下亏损经营抢夺市场的生产商,只要熬过经济寒冬,未来的增长潜力将超过危机前(市场份额增大,经济复苏后,企业方面的需求订单就是增多)。同理,赌上家底亏损经营也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如果没能熬过经济寒冬,那此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中国的石油三大巨头,可以说垄断了国内石油市场。在此情况下,中海油最终还宣称经营困难。问题出在哪呢?

根据中海油官方的数据,中海油的生产成本是41.24美元/桶,目前,国际油价市场价是28美元/桶,国内发改委早前曾表示,国内油价40美元/桶为底线,不再跟随国际油价降价。

因为资源、技术、劳动力成本差异,现今世界上的石油生产商的成本都不同,如沙特阿拉伯去年曾宣称,其国内的石油生产成本仅为7美元/桶。北极地区油矿的开采生产成本则高达75美元/桶。中海油公布的41.24美元/桶的生产成本只能属于中等偏高,因为海油与陆地油田的生产成本差异,相信另外两家石油巨头,中石化和中石油的生产成本略低于中海油、但因为差异仅存在油田资源方面,所以,也不会差太多。发改委限定石油40美元/桶的国内石油底价也是考虑到了国内石油行业的现状而制定的。可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的确上升了,但是生产技术难道就没有提升空间吗?

早在2009年,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就透露:几大能源巨头的开采成本在每桶50美元,海上开采成本大概在60美元。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数年前撰文指出,中国原油开采成本最多最多不超过20美元/桶,这中间还包括很高的转移利润。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八年前的开采成本为11美元/桶,资料显示,中石油的效率仅为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的1/23,人力成本是美国公司的4倍。

显然,中国石油行业的问题主要在于效率,2009年的国际油价还位于95美元/桶的高位,按照动态成本计算,如今国内的石油生产成本水平与2009年没有任何变化,这表明,6年期间,中国石油行业没有任何的进步。而且,国企那种低效的用人制度也是必须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