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验表明,开放天然气市场是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是天然气供应安全的最好保障。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撰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不断出现的“气荒”问题,推动天然气产业大发展,就必须深化行业改革,开放天然气市场,引进技术、管理和资本,鼓励多元化主体竞争。

一、天然气发展的国际经验

自去年入冬以来,全国大范长时间低温严寒引发的天然气供应短缺,再次暴露出天然气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天然气发展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紧迫需求,也难以适应“转方式、调结构”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究其深层次原因,市场化程度严重滞后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打破这一瓶颈,确保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巴西、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1、开放使巴西摆脱“缺油少气”。

巴西曾被认为是一个极度缺乏油气资源的国家,甚至不得不大量砍伐亚马逊热带雨林来种植甘蔗,以制造乙醇作为替代能源。过去,巴西的石油天然气长期控制在国有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手中。直到1997年,巴西政府才决定将石油工业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全面开放。这一开放掀起了跨国石油公司对巴西的投资高潮,国内公司也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数以百计的批发商和数以千计的零售商拿到了经营执照。

目前,在巴西境内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的公司共46家。其中,约有10家为巴西本国公司,其余都是外国公司,国际大型石油跨国企业如雪佛龙、壳牌、埃索、英国BP公司等都已进入巴西。市场开放后,一方面巴西政府作为油气资源的拥有者,通过税收和资源费等享受了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巴西石油天然气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从石油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根据BP统计,巴西1996年底石油剩余储量为67亿桶,到2008年底增加到126亿桶,几乎翻了一番。特别是近年来,巴西石油开发生产增长非常迅速。据欧佩克预测,巴西2009年是全球油气开发生产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平均增产18万桶/日,仅次于美国的21万桶/日。由于金融危机和石油伴生气产能过剩,去年3月份平均每天要白白烧掉970万立方米天然气。此外,国有的巴西石油公司也在竞争中恢复了市场活力。改革以后,该公司仅仅用了6年时间,就将产量翻了一番。目前公司已位居世界石油公司排行榜第15名,跻身世界一流石油公司之列,并成为全球500强企业。

2、竞争使美国“气足价廉”。

美国天然气产业已形成市场开放、多元投资、竞争发展的格局。目前美国的天然气价格低廉是与市场开放、竞争充分紧密相关的。据美能源信息署统计,到2004年全美有超过8000家企业从事天然气勘探开发。其中,有家庭作坊,也有全球大企业;不仅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也包括壳牌、BP等非美国石油公司。特别是那些不属于大集团的独立公司钻探了85%的气井,直接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在美国前十大天然气公司中,只有英国石油、大陆菲利普、雪佛龙和埃克森美孚是以石油为主的公司,其他6家都是专注天然气或主要以天然气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此外,从事天然气输送的管道公司多达160家,经营管道长度达28.5万英里;从事天然气分销企业1200家;还有大量从事交易、技术服务、研发,以及建设经营地下储气库和LNG设施的公司。

由于多元化的充分竞争以及完善的法律保障,美国遏制了垂直一体化的托拉斯垄断和卡特尔式价格同盟,合理有效地配置了天然气资源。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今天这种多元化投资、竞争发展的格局,也是经历了一系列坚持不懈的改革和立法过程才形成的。早期的天然气主要是石油伴生气,基本是由美孚等几家石油公司垄断。从1935年开始,为应对经济危机和调整经济结构,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立法支持打击垄断和开放市场,如著名的《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农村电气化法》等。1938年国会通过了美国第一部天然气法律《1938天然气法》,对管辖权、定价等进行了规定。1978年卡特政府为应对石油危机,再次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如著名的鼓励提高能效、支持发展热电联产的《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同时也出台了支持天然气发展和提高天然气使用效率的《1978天然气政策法》。该法逐步解除对天然气价格的监管,并确定到1985年取消价格监管。这些法律都有力地刺激了天然气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建立。

3、放松管制使日本供气安全大增。

近5年来,日本全面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主要是放松管制,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此前,日本天然气基本控制在东京、大阪、东邦和西部4大瓦斯巨头手中。现在市场垄断被打破,不仅4大瓦斯公司,而且东京、关西、中部和西部4大电力公司等243家大小能源公司都在经营天然气管道及供气业务。过去200万立米/年的用户才能申请趸售,现在10万立米/年就可趸售。众多公司的竞争降低了用户价格,提高了天然气利用效率,实现了节能减排。不仅如此,日本为了应对高气价,还与印尼、澳大利亚、俄罗斯、卡塔尔等全球7个国家有日资掺股的天然气田、LNG工厂签署长期采购合同,一些合同长达20~30年。这既保障了安全,也稳定了价格。

二、我国发展天然气的对策建议

与国际相比,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十分缓慢。2008年全球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24.14%,欧美均超过25%,而我国仅为3.63%,甚至远低于印度、巴西。从1970年至今的40年间,欧盟国家天然气消费量从1000亿立方米增至5000亿,中国同期仅达900亿。同时,在天然气开发速度上也存在明显差距。2008年我国探明储量2.46万亿立方米,年产761亿立方米,储产比32.3年;而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储产比分别为11.6年、15.1年和9.3年。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要实现天然气大发展,仅靠几个央企是不可能的,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吸引全世界的技术、资源、管理和投资。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抓住机遇引进LNG资源。

由于美国发现大量页岩气,技术突破使开采成本降低,并准备开发沿海和阿拉斯加气源,使中东等地一些原计划供应美国的LNG项目失去了市场。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使LNG出现世界性供大于求,为中国大量引进资源创造了机遇。上海与中海油合作建设的LNG接收站在这次气荒中,起到了巨大作用。LNG便于储运,对于解决当前供气安全十分有效,应鼓励沿海城市、城市燃气企业有计划引进LNG,签定更多的长期协议。

2、制定政策法规推动天然气规范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天然气供应是“单气源、单管道、无地库”,管网互不相连,三大石油公司的管道、LNG接收站互不开放,市场秩序混乱。为推动天然气规范发展,应尽快出台《天然气行业管理条例》和《城市燃气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规范从井口、净化厂、长输管道、储气库、LNG接受站等设施到城市门站的经营关系、经营行为和义务;规范城市燃气企业的经营行为和义务。要实行管道相互联网,对管道采用强制性准入,凡符合标准的天然气均有权利进入管道,并通过管网进行销售。

3、大力投资建设地下储气库。

由于四季变化特性,全球天然气供应都存在季节峰谷差,应对季节需求变化主要靠建地下储气库。目前,全球30多个国家已建设了600多个地下储气库,库容3332亿立方米,占全球年3万亿立方米消费量的11%;而我国至今仅建了6个库,库容20亿立方米,不足全球6‰,占我国年900亿立方米消费量的2.2%。我国天然气上中游企业有的缺乏建库意愿,有的缺乏资金投入,有的碰到技术瓶颈,在投资建设储气设施中出现严重滞后,直接威胁到全国的供气安全,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投资建设。

4、打破天然气中上游的垄断。

确保天然气供应安全,关键是立足于国内资源。从国际经验看,应鼓励更多的中外企业参与国内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技术创新,投资建设输气管网。国家应对地质资料实现开放,对规划长输管道进行公开招标建设,强制开放管网。对此,也许有人担心产业安全问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产业的安全不在于垄断和保护,而在于发展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实现充分竞争。当初中国加入WTO时,也有诸多担心,许多人认为一旦入世,中国的汽车、农业、制造业和钢铁等将面临灭顶之灾。结果呢?我们放开什么就活什么,保护什么就死什么。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当将民营、外资的“鲶鱼”放进来,我们的国有企业反而会增强竞争力。要使中国天然气大发展,就必须将“鲶鱼们”放入天然气的上游市场。同时,要限制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禁止从事勘探开发的企业参与长输管道投资经营,禁止从事长输管道经营的企业参与天然气终端配送,以实现公平有序的竞争。

5、逐步放开天然气价格管制。

这一轮“气荒”中有一个说法是,由于国内天然气价太低,开采成本较高,价格不能反应企业实际成本,导致投资不足。实际上并非如此。美国、欧洲当年天然气得以快速发展的时期,都是气价较低廉的时期,价格在3美元/百万BTU以下,以当时汇率计算低于人民币1元/立方米。2010年1月14日在纽约期货交易(NYMEX)所购买2010年2月的Henry Hub天然气基准价格为5.488美元/千立方英尺,仅折合人民币1.323元/立方米。只有天然气价格能为市场广泛接受,才可能实现天然气的大发展。如果价格过高,一些优质用户就难以转用天然气,用气结构就会难以优化,天然气企业的经营收益也难以保障。现在一些国有资源垄断性企业热衷于产品的行政性涨价,将涨价戴上个“改革”的帽子就与节能减排、节约资源联系在一起了,对于自身管理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视而不见。因此,在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的同时,要逐步放开天然气价格管制,鼓励市场化的长期合约机制,使供需双方实现充分交易,相互承担长期义务。

6、择机将石油公司与天然气公司分离。

这两种业务非常不同,石油公司有很强的投机性,而天然气需要长期稳定的投资经营。全球的石油公司都是“重油轻气”,将天然气的开发寄托在石油公司将难以如愿。美国现在大量气井是专业化的天然气勘探开发企业完成的,这些专业公司改变了天然气市场的格局,创造了大量新资源。我国也应借鉴此经验,大力发展专注于天然气或主要以天然气为主营业务的公司。